2012年4月26日,由广州策马主办的“策马翻译10校大型口译巡讲”系列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。【策马翻译培训】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翻译培训品牌,致力于将最纯粹、最专业、最实用的口译知识、技能和理念传播给莘莘学子。 本次【策马翻译校园行】活动采用口译讲座的形式,由著名译员夏老师(Tina)担任主讲嘉宾。夏老师系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国际会议传译硕士、美国斯坦福大学签约医学口译员、美国翻译协会会员,曾为中美多位政界、商界要人(包括但不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、IBM公司副总裁、美国国家科学院主任、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、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、国家核电集团总经理、招商银行行长、东亚银行董事会、平安集团董事长、麦肯锡亚洲区总裁等)担任口译员,并富有大量学术及商务笔译经验。

讲座中,夏老师围绕“口译面面观”、“口译的基本技能”、“口译的自我训练”、“译员的职业发展”等主题,用系统、翔实、专业的讲解,为同学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口译盛宴。 “口译面面观”——夏老师从巴黎和会、纽伦堡审判两大重大历史事件谈起,简要介绍了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在历史舞台上的呈现和发展过程,以及各自的表现形式,比如交替传译主要有会议交传、陪同口译和电话口译;同声传译主要有会议口译同传和耳语同传等。针对社会上不少人对口译工作以及口译员所存在的片面认识,夏老师介绍口译不等于“录音机+电子词典”,不是一种机械性的工作,而是一项复杂、综合的智力活动。口译是听辨、转换和表达三者合一,是一项系统的语言意义转化与传输的工程,不是单纯的听得懂、口语流利就能胜任的工作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,必须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艰苦的磨练,必须要正视并且克服口译中的种种挑战! “口译的基本技能”——那么口译到底有哪些技能需要学习和掌握呢? 首先是听力理解。口译中的听不是大家平常英语学习中的被动式听力理解,而是主动地听——听辨。围绕口译的听力理解,夏老师介绍了一个公式:C=KL+EKL+A,即听力理解不仅仅是语音层面的浅层把握,更是文化层面的认知和理解,如果文化信息缺失,听力敏感度再好也不可能真正理解。 其次是记忆能力。夏老师阐述了人脑记忆能力的“7加减2”模块,即在一个语篇当中,一般可记住7个意群,增减波动在2个意群之间。口译员的记忆训练,就是要保证对信息记忆的最大化,因此尤为重要。口译的记忆训练包括脑记和笔记,夏老师对此做了详细阐述,如脑记中的核心信息筛选、大段信息的条块化处理等;笔记记忆方面,夏老师首先强调,口译笔译不同于会议速记,两者有本质区别,口译笔记是脑记的辅助手段,而且记忆方法有自己的特点,夏老师对此概括为:垂直、分隔、内缩、重叠、缩写、符号,并一再强调,笔记不是为记录而记录,必须在理清语言逻辑的基础上记录才能发挥笔记的作用。

“口译的自我训练”——口译训练是掌握娴熟口译技能的必经之路。无论是初学者,还是职业口译员,训练是必须始终坚持的。夏老师介绍道,对于口译初学者而言,口译自我训练要遵循一条总原则,即:安排简单合理,过程循序渐进。练习材料不可一味求偏、求难,也不可急于求成,拔苗助长。自我训练可按照一定方法进行,如听力理解练习,第一遍听懂材料的意思,然后做听写练习,将语言细节记录下来,最后练习复述,真正吃透材料的意思;再比如笔记练习,应先边看边记,熟悉笔译符号和体系,然后边说边记,训练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,最后才是边听边记。当然,要成为合格口译员,还必须不断扩大知识面,不断丰富文化涵养。最后,夏老师建议,口译练习最好能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,相互勉励,相互帮扶,才能消除练习中的枯燥和焦虑,才能享受痛并快乐的感觉,此所谓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”! “译员的职业发展”——夏老师介绍了口译学习的几种途径,比如高校的专业学习,可选择大陆、香港、英国、美国的顶级口笔译专业学府,也可以选择国内外著名的翻译培训机构进修学习。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,市场上对高端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译员需求日益加大。国家为满足市场需求、规范翻译市场,推出了翻译资格认证考试,其中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当属CATTI考试(分为口译考试和笔译考试两个方向),考试要求严格,是口译人的试金石以及从业敲门砖。当然,考试之外的翻译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,如果有机会,希望大家能多多从事力所能及的翻译实习工作,丰富自己的翻译经验。口译工作挑战性与成就感并存的职业。夏老师衷心寄语:希望大家持之以恒,相信小小的愿望也能成长为参天大树! 活动的最后,很多学员就各自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,与夏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问答,问题既有关于口译专业学习的,也有涉及英语口语能力提高、出国考试与深造的,夏老师都耐心地一一做出讲解和回答,同学们普遍表示受益匪浅。
 |